蘭州,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猶如一條金黃色的絲帶鋪展向東,在蘭州東北部20公里處的皋蘭縣什川鎮調皮地掉頭北上,這道彎成就了此處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還孕育了萬畝古梨園。
2025年5月19日,這片鑲嵌著近萬株百年古梨樹的土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從明代先民的拓荒智慧到當代“古法+科技”的創新管護,從單一果農經濟到農文旅融合的現代產業,什川古梨園用600余年的生態實踐,為世界農業文明保護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千年古梨樹下的農耕密碼
什川古梨園總面積12000余畝,核心區現有9423株百歲梨樹,它們沿黃河階地鋪展,虬枝盤曲如青銅雕塑,最年長的“樹王”已近500歲高齡。這些“活文物”,至今仍保持著年均250公斤的掛果能力,盛果期單株最高產量可達800公斤,年總產量超過100萬公斤。而這一綠色奇跡的背后,是什川果農世代相傳的獨特栽培技藝。
據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果樹站站長張文利介紹,什川古梨園利用黃河階地高差,形成了“上林下田”的立體格局,既防風固沙,又通過梨樹蒸騰作用調節小氣候,創造了“旱不荒田,澇不淹地”的可持續農耕系統。
“目前,什川梨園采用的田間套種品種主要是矮稈作物,以豆類和蔬菜為主,能起到保水固土增肥的作用,這是農耕智慧的體現。”張文利說。
為了保護和傳承好古梨園農耕文化,經過數百年積淀,什川梨農創造了“天把式”等十多種高田作業技藝,形成了完整的傳統農耕技藝和知識體系。
在蘭州話里,把某一行當里的老手行家稱之為“把式”。“天把式”是什川梨園里的專屬。用松木制成的云梯高達十多米,兩根戧桿與云梯形成穩固的三角形固定在地上,務勞果樹的果農們順著云梯攀爬到與樹冠同等高度的地方為梨樹修枝、疏果、噴藥、采摘。2008年“天把式”作為一項梨樹養護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70歲的魏周言依然可以隨時展示“天把式”的絕活,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技藝,他每天都會在梨樹下等待,只要游客感興趣,他就現場展示講解。
在長期實踐中,什川人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四季養護法”:春季撣花震蟲促進授粉,夏季堆沙保墑調節地溫,秋季抹泥封堵樹洞,冬季刮皮除蟲防凍。更令人稱奇的是“煙汁殺蟲”技術——將煙草浸泡后噴灑樹干,既殺滅蚜蟲又避免化學污染;“高桿吊枝”工藝則用木桿支撐樹冠,防止結果期枝條斷裂。
張文利表示,這些看似原始的方法,實則暗合現代生態農業理念,配合“間作豆類+自流灌溉”系統,使古梨園水資源利用率高達85%,構建起“保水-固土-增肥”的良性循環。

古梨園特色農產品展銷
多維保護格局共護“活文物”
“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是世界珍貴的梨園復合農作技藝及其知識體系的發祥地及傳承地。近年來,皋蘭縣深耕古梨園技藝傳承,探索出一條“活態傳承”新路徑。2014年,皋蘭縣成立古梨園保護中心,并于2018年與什川果農簽訂《什川古梨樹保護協議》,將古梨園交給專人保護;2019年,《蘭州市什川古梨樹保護條例》實施,及時查處和嚴厲打擊破壞古梨樹行為,有效遏制了亂建亂搭、亂砍濫伐等行為的發生。
“為了更精準保護,古梨園保護中心委托專業技術公司,花了兩年時間對什川古梨園百年以上古梨樹信息進行調查摸底,采取GPS坐標定位的方式對9423株古梨樹重新定位、掛牌,這張牌子就是樹的身份證,上面清楚地標注了樹的品種、樹齡、管護人姓名等信息。”皋蘭縣古梨園保護中心干部韓磊介紹說。目前,古梨園3939畝核心保護區已形成網格化、規范化、信息化的管護模式。
古梨樹保護的意義在于“扶老攜幼”。古梨園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除了保護好現存的高齡梨樹,還要及時補栽小梨樹,什川人幾百年的種植經驗得出一個結論:野生的梨樹苗在防病蟲害方面有極大“優勢”。2020年,保護中心建成苗圃基地培育2000余株幼苗用于橋接補栽,農技專家定期開展培訓,年培訓果農超2000人次,實現“每戶一名科技明白人”。針對300年以上的高齡衰弱古樹,創新應用傳統橋接、嫁接技術復壯樹體,并通過樹洞填補等工藝延長樹齡。
在文化傳承方面,什川鎮已建成集生態博物館、農耕文化數字體驗館、古梨樹基因庫于一體的綜合性保護中心,創新打造“梨園記憶館”等沉浸式文化空間。通過“梨文化”進校園活動,設立“梨文化傳承基地”,年接待研學游客3萬人次,讓青少年在嫁接體驗、非遺展演中觸摸千年農耕文明。
近年來,在市縣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每年投入240萬元用于古樹管護,推行“一樹一檔”掛牌保護,與農戶、農家樂簽訂管護協議,對無人看顧的古樹聘請專人統一管理,形成“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社會監督”的保護格局。
“一棵梨樹多重收益”的價值升級
每年四月,古梨園進入盛花期,梨園花光美景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
“近年來,我們按照‘農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將民俗與農耕主題展覽館,研學旅游基地,采摘體驗園等相結合,通過舉辦春賞花、夏露營、秋采摘、冬戲雪的特色文旅活動,每年吸引來賞花、年游覽游客超90萬人次,帶動什川旅游經濟收入9000萬元以上。”什川鎮武裝部部長魏偉介紹道。
與此同時,什川鎮全力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策劃實施景區提質、基礎配套、業態培育等33個重點項目,著力推動什川4A級景區向5A級景區晉升。全力推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梨花溪、陶園街游步道,建成上車村村史館、農耕博物館,開發什川智慧鄉村旅游服務平臺,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服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設當中的什川黃河大橋,其“梨”形雙塔設計將成為地標性建筑,通車后將打破兩岸交通瓶頸,優化區域路網,推動旅游業發展。
“以前游客只在四五月份來賞梨花,現在一年四季都有得玩,人氣旺了,收入也翻倍了。”什川鎮上車村民宿經營者陶啟選說。
古梨樹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成為當地人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走進皋蘭百璐通瓜果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將包裝好的軟兒梨稱重后打包,準備發往長三角地區。
皋蘭百璐通瓜果專業合作社以什川鎮的梨產品作為主營項目,專注傳統梨產業升級與現代農業融合,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文旅于一體的特色產業鏈,成功將這一甘味農特產品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
據什川鎮鎮長陳大旭介紹,什川鎮已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聯合體,對軟兒梨、白蘭瓜等特色農產品實施標準化加工與品牌化運營,實現從分散經營向全產業鏈升級。通過統一品質標準、創建地標品牌、拓展電商渠道等措施,帶動農戶每畝梨園收益從3000元躍升至8000元,增收效益顯著。同步創新反季節種植技術,發展設施農業與錯季瓜菜生產,構建起“春有梨花、夏采鮮果、秋收瓜菜、冬藏窖梨”的四季全產業鏈條,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產業無縫銜接的現代農業格局。
短評
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和諧共鳴
此次認定既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責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什川古梨園正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為新坐標,探索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新路徑。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掠過黃河水面,灑在那些歷經滄桑的古梨樹枝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片果園,更是一部活著的農業文明史,它用600余年的堅守告訴世界——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從來都是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的和諧共鳴。(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