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畝產1000.5千克,抽薹率2.08%,相較于傳統當歸種苗每畝增產49.8%,抽薹率減少27.22%……”
秋日的晨光灑在榆中縣馬坡鄉河灣村的田間,空氣中飄散著新翻泥土的清香。當榆中縣農業專家在現場報出設施繁育當歸苗平均畝產的測產數據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些剛從泥土中采挖的當歸,被中藥材經銷商以每斤10元的價格收購。這個價格遠高于目前市場行情價,讓村民臉上綻放出笑容。
這是10月20日省政協農業農村委在榆中縣馬坡鄉河灣村舉行的高寒山地現代生態農業現場觀摩會上發生的一幕。

村民們詳細了解當歸工廠化育苗技術。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次普通的田間地頭測產和農產品推介,更是一堂生動的現代農業實踐課。來自我省的相關農業專家、中藥材企業和經銷商、當地種植大戶和村民等相聚于此,共同見證高寒山區農業發展的新突破。
“我們每年在春種、夏管、秋收時節召開現場會,通過抓點示范、集中展示,引導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的理念、標準和方式,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機具、新機制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省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李旺澤表示。
河灣村是省政協聯系主抓的生態宜居和美鄉村示范村。該村海拔2600米,年平均氣溫僅3.2℃,是名副其實的高寒山區。正是這獨特的氣候條件,賦予了這里生態良好、水土潔凈、日照充足、病蟲害少的生態優勢。
這里的冷涼氣候和良好生態適宜百合、中藥材和高原夏菜種植,但現實卻是“廣種薄收”。村民曹生寶道出了河灣村曾經的農業發展之痛,“種子全部從外面購買,質量沒保證;傳統種植農戶分散,加上品種退化,收成沒有保證。”
自2023年省政協在這里啟動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建設后,河灣村緊盯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聚焦百合、中藥材、高原夏菜三大主導產業,建起了集良種繁育、科技示范、農業機械化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

農業專家向群眾介紹百合種植技術。
走進當歸種苗棚,綠油油的苗株如綠色絨毯般鋪滿地面。“這些種苗經過105天的生長,已達到一級標準。”省中藥材產業體系首席專家陳垣高高舉起一株當歸苗向群眾講解,這樣的種苗抽薹率低、產量高,說明當歸的設施育苗技術在河灣村已完全成熟。
好種苗需要科學數據支撐,甘肅數字本草檢驗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諒現場宣布,經過檢測,河灣村今年種植的當歸各項指標均優于2025版國家藥典標準,達到優質綠色等級。
“設施當歸育苗實現了苗齡可控、長勢整齊。”榆中縣農技中心正高級農藝師孫新榮表示,經過三年試驗,已成功實現當歸的良種繁育,明年河灣村當歸種植將實現種子種苗全部自給,從源頭保證品種優良。
不遠處,百合鱗片快繁技術實驗大棚里,榆中縣農技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楊海興小心翼翼地挖出一顆飽滿的百合種球。他說:“經過三年生長,顆重已達20克,完全達到優質種子標準。”楊海興表示,采用蛭石覆蓋技術后,大幅提升了百合繁殖系數,將傳統的五年育苗周期縮短了兩年。

農業專家實地測產傳統當歸種苗畝產量。
在“中百一號”試種基地,三年生的百合已長到拳頭大小,畝產達到3000斤左右,是傳統種植模式的2至3倍,每斤售價高達60元。
蘭州百合三分之一產地在榆中縣,主要集中在北山地區。近幾年百合價格每年看漲,市場供不應求。“當前,我們正在探索‘南繁北種’模式,在地理位置相對靠南的馬坡鄉建立的百合種球繁育基地,將先進技術和優質種源推廣到北山地區的農戶中,實現產值產量翻倍。”榆中縣政協副主席白炳升說。
記者看到,在當歸綠色標準化種植核心示范基地里,大型中藥材收獲機在田間穿梭。一臺70馬力的機械每天能收割10畝當歸,效率遠超人工。
近期,榆中縣出現連續雨雪天氣和降溫,村里的農機合作社充分發揮作用,不僅服務本村農戶,還輻射到周邊村社。
“我們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組織農機服務隊搶收中藥材,助力藥農豐產豐收。”馬坡鄉人大主席、河灣村黨支部書記潘曉峰說。

村民們正在了解百合鱗片包埋快繁技術。
在園區帶動下,河灣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潘曉峰介紹,目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擁有集體土地3000畝,各類農機裝備65臺(套),建成了千畝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去年投資280萬元建成的20個智能溫棚,資產歸村集體所有,由專業合作社經營,僅此一項就為村集體增加了10萬元收入。
如今的河灣村,建設了30畝標準化蔬菜種苗繁育基地,150畝百合、中藥材良種基地和500畝高寒生態農業產業園。按照“抓河灣、帶馬坡、促全縣”的目標,馬坡鄉以河灣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建成千畝中藥材和高原夏菜兩個綠色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一個百畝優質百合種球繁育基地和50畝有機標準化示范田,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產業致富的問題,還帶動周邊2個鄉鎮、36個行政村發展冷涼型蔬菜和中藥材種植,年產值突破3.2億元。

中藥材收獲機正在采收中藥材。本文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富貴攝
一路走、一路看,村民們對產業園聯農帶農的機制和成效有了更直觀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有了技術員的指導,遇到問題隨時能解決,心里踏實多了。”一位村民感慨道。
“政府補貼一部分,我們自己建棚投入一部分,收成扣除流轉費后都歸我們。這樣,出了力,也得了利,大家都愿意干。”另一位村民補充道。
……
村民單生有原本對入園發展持觀望態度,今年他自行種植的100多畝中藥材因天氣原因收成不佳。而在現場觀摩后,他決定加入園區:“產量、品質都看在眼里,這樣的發展模式讓人信得過。”他的轉變,正是現代農業示范帶動效應的生動寫照。
“通過建設高寒山地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有效解決了傳統種植品種退化、品質下降、組織分散等難題。”馬坡鄉黨委書記祁輝表示,這讓農民真正掌握了現代農業技術,推動農民緊跟農業現代化步伐,實現了增收致富。(記者 張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