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西固區河口鎮張家臺村的蔬菜大棚旁,58歲的蔬菜種植戶張漢中已背著竹筐走進田間。翠綠的青椒掛滿枝頭,紫亮的茄子垂在藤蔓間,他伸手摘下成熟的黃瓜,輕輕擦去表面的水珠,眼里滿是對豐收的珍視。
“以前種蔬菜,施肥澆水全看感覺,遇到天旱或者病蟲害,青椒爛在地里、茄子長不大,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搭。”張漢中坐在大棚旁的田埂上,手里捧著剛摘的西紅柿,語氣里滿是感慨,“現在不一樣了,西固區種子站工作人員教我們測土配方施肥,怎么用綠色方法防病蟲害。我們的西紅柿現在有七八個品種,今年一個棚收了三萬余斤,青椒、茄子、龍豆、黃瓜的產量也都漲了不少。”
近年來,西固區不僅為農戶提供青椒、龍豆、黃瓜等新引進的種苗,還從播種育苗、田間管理到采收存儲,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同時,村里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零散地塊打造標準化種植園,配套建設灌溉管網,讓昔日“靠天收”的零散菜地,變成了如今旱澇保收的“豐產園”。
10月初,正是百合采挖的季節,金溝鄉小金溝村百合種植基地一片忙碌。“我們村種植百合幾十年了,以前都是零散種,賣的時候找不到銷路。”村民李樹成擦了擦額頭的汗說,現在加入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對接市場,今年我家5畝百合純收入超過15萬元,比以前翻了兩番。
小金溝村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帶動全村180余戶農戶參與種植,面積達1800余畝,年產值超5000萬元,還開發出百合干等深加工產品,讓“小百合”真正變成了“黃金產業”。
“我們家種植5畝桃園,合作社統一對接銷售渠道,村里20多個村民在合作社上班,負責桃園日常管護、果實分揀包裝,每年還能掙到工資,現在大家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西固區四季青街道光月山村果農廖世前一邊忙著給桃樹施加有機肥,一邊笑著算起增收賬。
光月山村片區的桃園,通過合作社引領,走出了“種植+文旅”的特色增收路。如今桃園總面積已達1000余畝,年產量達到了40余萬斤。
產業興旺了,鄉村面貌也跟著換新顏。達川鎮上車村干凈整潔的柏油馬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錯落有致的庭院里種滿花草,庭院外的文化墻格外醒目,閑置空地改造成的口袋公園里,老人們圍坐聊天,孩子們追逐嬉戲,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以前大門口亂堆雜物,影響了村容村貌,現在大家都自覺清理門前雜物,村道煥然一新,住著更舒心了。”村民蘆大清笑著說。
走進柳泉鎮西坪村,家家戶戶門前綠樹成蔭,小菜園、小花園錯落有致,栽植著各類植物,村道干凈整潔。
柳泉鎮開展美麗庭院示范戶評選活動,鼓勵百巷百院大比拼,樹立一批典型示范戶推動創建工作。以“人美、院美、室美、廚廁美、村莊美”為評比要求,鼓勵村民在庭院內種植花草樹木,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截至目前,全鎮共評比培育示范戶274戶。
近年來,西固區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累計完成農村戶廁改造5486戶,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9座,打造美麗庭院20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0.93%,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率達90%。同時,深入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建成村級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常態化開展“文化下鄉”“道德講堂”等活動,讓村民在物質富足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愈發充實。
從糧食滿倉的踏實,到特色產業的紅火,再到宜居和美鄉村建設,西固區的鄉村振興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實有力,繪就了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多彩畫卷。( 本報記者 董永前 通訊員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