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皋蘭縣什川鎮軟兒梨迎來豐收季。秋日清晨,走進萬畝古梨園,清甜的梨香撲面而來。成熟的軟兒梨沉甸甸地掛在枝頭,金黃的果實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不遠處,“天把式”們正忙著采摘、分揀,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將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裝進果筐,也把豐收的希望扛回了家。
古老技藝今夕仍綻光彩
果農一年四季都離不開云梯,人梯合一創造了“天把式”技藝,果農們也親切地把云梯稱為“天把式”。“我們祖祖輩輩都靠‘天把式’耕作,春天授粉,夏天疏果,秋天采摘,冬天修剪,都是靠這門技藝來完成。”果農魏永舉擦了擦額頭的汗珠,手里剛摘下的軟兒梨還帶著枝頭的微涼。
魏永舉從父輩手里接過管護梨樹的活兒,一守就是幾十年。如今,他和妻子彭添清悉心照料著16棵樹齡超過百年的古梨樹,他開心地說:“今年辛苦沒有白費,梨產量能達到8000斤,預計能收入2.4萬元。”
在什川古梨園里,“天把式”不僅是代代相傳的農耕手藝,更是閃耀著非遺光芒的文化瑰寶。“‘天把式’技藝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它有著300多年的歷史。用松木制成高達十多米的云梯來高空作業,從地面看,主梯點和兩戧桿點形成等腰三角形;從垂面看,又構成三角錐體,穩定性極高,而且云梯能靈活地鉆入樹冠中心部位作業,可采取靠枝、立梯等多種方式,是現代機械工具幾乎無法替代的存在。”“天把式”技藝傳承人魏生恒道出了這項技藝的獨特之處,“它凝聚著我們老先祖留下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作為我們這一代人來說,要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保護好咱們的這片古梨園。”
代代守護百歲梨樹結出飽滿果
正是依托這樣的非遺技藝與工具,古梨園里的“天把式”們不用復雜的機械,全憑一雙巧手和多年積攢的經驗打理梨樹:春天授粉時,能準確找到每朵花的花蕊,提高授粉率;夏天疏果時,眼疾手快地去掉小果、病果,保證剩下的果實能均勻吸收養分;秋天采摘時,筐籃里墊著軟布,輕摘輕放,避免果實磕碰留疤;冬天修剪時,既會剪掉雜亂的枝條,又能為來年掛果留出足夠空間。這份匠心,讓百年古梨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年年都能結出飽滿的果實。
76歲的魏興亮,更是什川古梨園里響當當的“老把式”。從20歲扛起云梯走進梨園,他與古梨樹打了56年交道,自家一畝果地里的7棵梨樹,每一棵的樹齡、長勢、結果習性,他都了如指掌。“只要用心付出了,肯定能收獲豐碩的成果。”老人蹲在梨樹下,輕輕捏了捏剛摘下的軟兒梨,滿臉欣慰。
今年,他的梨樹迎來了好收成,一共摘了3000斤軟兒梨,這些果實個頭大、肉厚皮薄,咬一口汁水清甜,按行情能賣出一萬元。管護梨樹的這些年,魏興亮始終堅持老辦法:施肥只用農家肥、羊糞等有機肥,不催熟、不打過量農藥,再配上精細管理,讓軟兒梨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有著天然的好品質。
銷路漸寬果農笑盼好日子
豐收的喜悅,不僅藏在滿筐的果實里,更藏在拓寬的銷路中。彭添清一邊幫著丈夫分揀梨,一邊笑著分享自家的銷售經驗:“我的銷售渠道,是市場零售、發朋友圈以及老顧客介紹,這大大拓寬了我的銷售渠道。”在她眼里,自家種的軟兒梨就是什川古梨園的“黃金果”,“盼著能賣個好價錢,家里日子過得更好,也盼望我們什川古梨園的名氣越來越大,大家都能靠著這些老梨樹過上更舒心的日子。”現在,靠著線上線下結合的銷路,她家的梨不用愁賣,不少老顧客更是每年都會提前預訂,就為了這口來自百年梨園的清甜。
如今,在什川,“天把式”不是過時的老手藝,而是守護古梨園的“傳家寶”——它讓百年梨樹煥發活力,讓果農的日子有滋有味,更讓什川古梨園的故事,伴著每一顆清甜的軟兒梨,傳到更遠的地方。在這里,“天把式”們用雙手守護著這片百年梨園,用匠心延續著農耕文化,也讓這項技藝成為古梨園豐收的“金鑰匙”,助力更多果農在這片土地上收獲幸福與希望。( 本報記者 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