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榆中縣韋營鄉,萬畝梯田層疊如畫,噴灑蛋白液的無人機嗡鳴作響,這片曾經因“十年九旱”而陷入“廣種薄收”困境的黃土高原,正悄然發生改變。如今這里不僅成功種植出抗旱的糜子、谷子,更孕育中國寒旱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新希望。
從“巴掌田”到“聚寶盆”
科技重塑生產新格局
通過土地流轉與權屬置換,配合甘肅志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韋營鄉曾經的“巴掌田”被整合為集中連片的產業帶,打造梯田生態種植基地,促進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配套,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通過科學規劃梯田功能區,構建“三核驅動”產業格局:主糧種植區專注基礎糧食作物穩產保供;特色雜糧區培育谷子、黍子及自主研發的“隴香系列”功能性香味雜糧;道地藥材區重點發展耐旱型中藥材種植,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立體開發。此外,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團隊帶著抗旱品種與智能設備扎根田間,構建“耕、肥、種、管、防、收、產”全流程標準化體系。多種專用農機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層,綠色防控技術讓病蟲害無處遁形,形成從種到收的閉環保障。
抗旱品種+智能農藝
突破寒旱種植瓶頸
據介紹,甘肅省農科院先后育成糜子、谷子新品種45個,其中隴糜7號、9號獲評全國優質黃米,隴谷6號、23號被評為國家一級優質米品種。抗除草劑谷子新品種隴谷11號解決除草間苗難題,成為農業農村部萬畝高產創建主推品種。而隴糜17號,抗黑穗病,高蛋白,能在年降水不足300毫米的環境中穩產。結合“覆膜微壟穴播”技術的應用,每畝水分利用效率躍升至1.5KG/M^3,為甘肅旱作特色作物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種源支撐。
測土配方施肥則是另一重科技保障。農業技術人員通過土壤檢測,為每塊梯田定制肥料配方,使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時,提升養分利用率。數據顯示,韋營鄉土壤有機質含量少,鉀元素偏低,技術團隊隨即制定復合肥配方,配合后期葉面噴施,實現化肥減量仍增產。這種“以地定產、因缺補缺”的智慧,讓每一寸土地發揮最大潛力。此外,當地研發的旱作“四法”穩產技術體系成效顯著:頂凌覆膜雙壟穴播技術讓土壤提前解凍,出苗率躍升;足墑密植條播快速形成遮蔭層,全機械作業使地表蒸發,畝產提高;壟溝覆膜穴播技術通過雨水分流設計突破旱作產量極限;旱田合墑撒播技術將雨水利用率提升,應急補種成功率超80%。通過這一體系,當地已將“看天吃飯”轉化為“知天而作”。
全鏈協同+聯農共富
科技結出民生果實
“土地流轉拿租金,基地務工掙薪金,年底還有分紅股金。”全家岔村村民算了筆賬,科技帶來的不僅是增產,更是穩定收入。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村均集體經濟收入提升,消除“空殼村”。企業則通過訂單農業鎖定優質糧源,形成“科技投入-產量提升-溢價收購”良性循環。同時企業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業務,開發高附加值小雜糧產品和中藥材制品,滿足市場對健康、綠色農產品的需求。
從抗逆品種選育到智能農機應用,從全鏈管控到聯農機制,榆中縣韋營鄉的實踐證明,科技正讓昔日寒旱梯田煥發新生,為生態脆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榆中方案”。(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通訊員 華彩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