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烙鐵焊錫要跟企業生產線標準完全對齊,畢業才能直接上崗!”近日,蘭州裝備制造技師學院海信訂單班的實訓課上,教師手持電路板的講解聲此起彼伏,學生們俯身實操的身影,正是蘭州市總工會“校企+工會”培育模式的生動縮影。
記者跟隨蘭州市總工會調研10個“校企+工會”產業工人培育陣地建設工作時了解到,自2024年5月啟動這項創新實踐以來,通過“技苗成長、技藝錘煉”等五大行動,已破解“企業缺匠才、學生愁就業、職工盼提升”的痛點,不僅入選全國總工會創新案例、亮相全國產改經驗交流會,更成為強省會行動的“人才引擎”。這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正為蘭州高質量發展注入硬核力量。
“技苗”成長行動
定制培養打通成才快車道
“同學們仔細觀察電路板的焊點分布,這和海信的生產標準完全一致。”在蘭州裝備制造技師學院海信訂單班教室里,實訓教師正手把手指導學生實操。沉浸式的教學場景讓“入學即入崗”成為現實。
“我們去年招收192名海信訂單班學員,今年又新增297人,這種量身定制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畢業就能直接勝任崗位。”學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顧其豐高興地介紹。如今,這樣的訂單班已在蘭州遍地開花:蘭石集團30人訂單班專攻裝備制造,蘭州三毛實業28人訂單班深耕紡織技術,蘭州軌道交通37人訂單班對接軌道運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無縫融入教學全過程。
在蘭州石化公司的實訓基地,“理論+實操”“一對一師帶徒”的培養模式同樣火熱。700余名兼職培訓師化身“技術導師”,為1145名學員提供精準指導,最終991人順利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與此同時,93場勞模工匠專題講座走進校園、企業和班組,讓工匠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浸潤人心,為技能人才成長筑牢思想根基。
“技藝”錘煉行動
以賽促學點燃競技新熱潮
“只要技能過硬,在大賽中拿名次就能直接晉升等級,還能沖擊‘金城工匠’稱號!”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工會主席趙永霞的話,道出了技能競賽的強大激勵作用。作為省市級職業技能大賽的承辦地,該校曾一次性迎接19所院校2814名選手同臺競技,最終斬獲43項市級一等獎,成為技能人才的“練兵場”。
據介紹,蘭州市總工會構建的“以賽促評”激勵體系成效顯著:省市級大賽雙合格選手可直接申報技能等級晉升,省一類大賽第一名有機會沖擊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級大賽獲獎者還能獲得專項獎勵。政策紅利下,各院校參賽熱情高漲:蘭州裝備制造技師學院在各類賽事中斬獲5項一等獎及“優秀組織獎”,紅古區職教中心更是實現參賽學生“全員獲獎”,10名學子拿下市級一等獎,在全市掀起“比學趕超幫”的技能比拼熱潮。
“技心”培養行動
產學研融合激活創新動力源
“通過與高校合作,我們不僅解決了生產技術難題,還提煉出6項專利成果。”蘭州城市供水集團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張雪梅介紹道。該集團創新構建“工會+院校+企業培訓中心+生產一線”四位一體培訓體系,對內打造管道工實訓基地,對外牽手蘭州理工大學,實現學術資源與實踐需求的精準對接。
產學研融合的深度不斷拓展。蘭州城市供水集團開展37場專題培訓覆蓋705人次;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為全省監獄系統、技能提升項目培養的65名電工、焊工全部順利取證,職業培訓正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這種“需求導向+精準培育”的模式,讓技能人才不僅能解決實際問題,更能成為創新攻堅的主力軍。
“技領”示范行動
平臺筑基搭建校企連心橋
走進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會課堂”,主題教研活動正有序開展。作為首批設立工會課堂的院校,該校將工會元素融入日常教學,讓工會的凝聚力在課堂上不斷增強。“我們要讓工會課堂成為傳播工匠精神、培育職業素養的重要陣地。”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原工會主席雒永峰表示。
在蘭石集團,技能人才的成長路徑更加清晰。“我們建立了技能人才職位晉升‘直通車’,獲得榮譽稱號的人才可直接晉升對應級別。”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工會副主席王想成介紹。企業與院校共同研討課程設置,細化業績評價標準,實現教培工作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蘭州城市供水集團組織的“校企聯動創新賦能”活動,讓60余名產業工人代表和勞模聯盟成員走進實訓基地,在實地觀摩中推動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
“頭雁”領航行動
名師引路培育行業帶頭人
“通過‘理論+實踐+調研+研討’的新型學徒制,我們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蘭州石化公司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里,全國勞模盧朝鵬、孫青先領銜的技術團隊,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跨專業協作。這里不僅是技術攻關的平臺,更是人才培育的搖籃。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院校層面,18對技能大師與年輕教師結成師徒對子,定制化培育青年師資力量;行業領域,張雪梅、顧其豐等領航人以“團隊+平臺+項目”模式,引領培育高素質產業工人。在“頭雁”效應的帶動下,人才集聚效應持續顯現:蘭州石化公司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蘭州裝備制造技師學院157名教師斬獲各級技能榮譽,蘭州城市供水集團新增11名省級領軍人才和技術能手,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的技能人才隊伍正在加速成長。
蘭州市總工會“校企+工會”模式運行一年多來,已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效答卷”:15.89萬名職工通過397期培訓班實現技能提升,584名訂單班學員提前鎖定職場“入場券”,426名學生通過三方協議走進企業實習,81家企業借助工會力量完成技能等級認定,1800余項技能競賽榮譽見證人才成長,近萬名轉崗職工在“雙師型”培養下重獲就業活力,6項專利成果讓產學研融合從紙上落到實處。
這場由工會搭臺、校企唱戲的育人實踐,讓院校和企業從“單向合作”變為“雙向奔赴”,更在黃河之畔的金城大地上,筑起了一座技能成才的立交橋:職工在這里找到職業晉升的通道,學生在這里收獲對接產業的本領,企業在這里積蓄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如今,“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的理念已融入技能培育的每一個環節,不僅為蘭州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成為全國產改領域的創新樣板。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校企+工會’模式,讓更多技能人才扎根成長,助力強省會行動。”蘭州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工會課堂拓展、勞模聯盟聯動、晉升通道暢通,蘭州市總工會正以技能培育為支點,撬動產業升級與人才發展深度融合,為“十五五”良好開局筑牢人才根基。
◆記者手記
在蘭州裝備制造技師學院的海信訂單班,看到學生小李緊盯電路板、反復校準焊點的模樣,我忽然讀懂“校企+工會”模式的生命力——它讓課堂與車間不再割裂,讓學習與就業無縫銜接。
采訪中,顧其豐提及訂單班“畢業即上崗”的自豪、張雪梅說起6項專利的欣喜、王想成談到人才晉升“直通車”的篤定,都印證著這場實踐的價值:工會打破壁壘,校企攜手破題,既解了企業缺匠才的憂,也圓了職工學技能的夢。
如今,15.89萬職工技能提升、1800余項競賽榮譽,這些數字背后,是蘭州為強省會行動筑牢的技術人才根基。當工匠精神在黃河之畔扎根,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支懂技術、會創新的隊伍,必將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本報記者 趙萬山 實習生 陳嘉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