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日子里,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節日。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有效增加老年人醫養服務供給,蘭州市充分發揮市第三人民醫院、城關區康樂醫院等“院中院”醫養結合機構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醫療、康復、照護、養老、安寧療護“六位一體”的醫養結合服務。城關區團結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0家“康樂榮養”醫養中心,創新開展“白天機構管、晚上家人管,醫療服務+日間托養+居家養老”的復合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全市遴選3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置醫養結合服務中心,配置護理型床位并實施適老化改造,推進基層醫療逐步實現為失能(半失能)、慢性病、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的社區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精細化醫養結合服務(日間照護服務),滿足老年人醫、康、養、護綜合需求。
重陽節前夕,記者走進我市多家醫養結合服務機構,探訪那里的老人如何在專業醫療與溫馨養老的融合中,安享幸福晚年。
醫養結合 滿足多樣化高品質需求
蘭州市城關區康樂醫院在2015年成為省內第一家具有醫療資質和養老資質的集醫療、康復、護理、健康管理、托養及臨終關懷于一體的醫養結合綜合服務機構。
清晨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活動室,老人們圍坐在桌前,一邊喝茶一邊下棋。隔壁的康復室里,幾位老人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做著拉伸訓練,笑聲與器械的輕響交織成一首溫暖的晨曲。這里不僅有貼心的生活照料,還有24小時的醫療監護,讓老人和家屬多了一份安心。
長期以來,康樂醫院堅持實行24小時無須家屬陪護模式,在醫和養的道路上積極探索。醫院以政策為導向,實現醫養無縫對接。“醫院開展醫養結合工作后,立足實際,以醫為支撐、養為基礎,摸索出‘醫生+護士+護理員三職聯動’的工作模式。當托養老人疾病突發、加重需住院治療時,即時轉入‘醫’的模式,進入醫療服務流程,享受醫療保險政策,由醫生和護士進行及時有效、專業規范的醫療診治和護理;當病情穩定后以專職護理員隊伍和后勤保障隊伍為基礎,轉為‘養’的模式,進入居家式的日常養老生活。”康樂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坐落于七里河區龔家灣的蘭州市老年護理院,是蘭州市唯一一家公立老年護理院。它是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養結合項目,于2019年5月掛牌,2020年8月正式收住休養老人。
護理院護士李丫芳告訴記者:“目前,入住護理院的近40位老人都有多病共存情況,大多數失能失智。家中子女照顧不暇、住家保姆不夠專業,長期臥床的老人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褥瘡等并發癥,類似情形的老人更需要專業的醫養結合機構。”
據了解,蘭州市老年護理院秉承“身有所養、病有所醫、心有所樂”的服務理念,以“整合醫療、精心呵護”為目標,由主任醫師和主管護師在內的十余人組成一支專業康養服務團隊,發揮專業優勢,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照護服務。
日前,88歲的張奶奶住進了蘭州市老年護理院。她因患上天皰瘡,皮膚破潰后形成大片的紅色糜爛創面。“當時奶奶的樣子讓人十分心疼。”護士回憶說,“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奶奶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現在的她不僅身體舒服了很多,心情也愉悅起來。奶奶還合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我們每天會對她進行相關的日常護理。”目前,在蘭州,像張奶奶一樣享受醫養結合養老方式的老人正在逐漸增多。
多年來,我市立足人口老齡化新形勢,著眼于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醫養結合服務機構42家,其中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6家、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的1家、醫療機構拓展提供養老服務的35家;共設置醫養結合床位1600余張。
城鄉覆蓋 家門口享受醫養綜合服務
近日,年過七旬的張文安像往常一樣來到榆中縣城關鎮文成路社區衛生服務站,患有萎縮性胃炎的他一不舒服就來診脈開藥、做理療。張文安是城關鎮的一位退休職工,也是榆中縣城關鎮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運營以來接待的第一批老年人之一。記者進門時注意到,除了衛生服務站,門頭上還有一塊牌匾——“榆中縣城關鎮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
社區醫養結合是為轄區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居民提供的一項以社區醫療、養老為一體的惠民措施。榆中縣城關鎮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于2024年9月建設完成,并通過有關部門驗收,開始試運營,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康復服務、生活照護服務、心理服務及文化娛樂服務等綜合服務。
“我家離服務站不遠,感覺稍微不舒服就來治療。這里環境好,醫護人員工作細心、服務周到。做完治療,就在棋牌室里下下棋、聊聊天。聽說這里還能訂餐。真沒想到現在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僅能治病還能養老。”趁著接受問診的間隙,張文安與記者聊起了他眼中的醫養結合。
“中心服務轄區4700多名老年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102名。我們前期通過入戶隨訪,讓老人和家屬了解到中心有醫療和養老融合在一起的日間照料服務。每天早晨,子女將父母送到中心,由專業人員提供醫療、康復、保健等服務。到了飯點,指定的助餐機構會按時送餐,讓老人們吃上可口的飯菜。這樣很大程度地解決了子女因工作忙不便照護等現實困難,不斷努力推進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城關鎮醫養結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呂國忠告訴記者。
記者又來到位于榆中縣高崖鎮的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它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是全市唯一一所縣屬農村綜合醫院。
去年以來,蘭州市著眼于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需求,促進縣域醫養結合服務工作有序推進,致力于將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打造成為擁有一支醫、康、養、護于一體的醫養結合專業團隊,為縣域內老年人提供機構照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社區照護等嵌入式綜合性服務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
80歲的李秀蘭老人因腦梗后遺癥入住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高崖鎮醫養服務中心,記者見到老人時她正在接受理療。據介紹,今年以來,已有百余人次出入該院,長期醫養的老人目前大概有十幾位。
“我們的服務對象以農村居家老人為主,前期經入戶走訪,有醫養意向的老人較多,但現實中入住的卻較少,其根源是無力承擔醫養費用。目前中心已經過半年多的試運行,未來我們希望讓更多農村老年人逐步實現‘三不離’——養老不離醫療、養老不離家門、養老不離親情。”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魏晉琳告訴記者。
基層發力 醫療機構成生力軍
去年以來,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聯合在全市3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醫養結合服務中心,配置護理型床位并實施適老化改造,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機構照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社區照護等嵌入式綜合性醫養結合服務。
七里河區阿干醫院、阿干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阿干鎮衛生院就是經過適老化改造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記者走訪時獲悉,醫院對醫養結合服務區域的樓梯、病區走廊加裝了扶手,衛生間也進行了無障礙改造,每張病床都新安裝了緊急呼叫按鈕;另外還配備了電動護理型床位、輪椅式爬樓機以及短波治療儀等護理康復設備,為老年人提供了更舒適的就醫環境。
阿干醫院副院長石新福告訴記者,針對醫養結合專項服務工作,醫院先后組織12名醫療人員參加專業培訓,進一步提高對老年人的服務意識和技能水平。“為了讓就診老年人切實享受到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我們優化服務流程,全面實現一站式住院服務,為住院的老人打熱水、送飯,出院時送老人回家。我們將繼續深化適老化改造工作,加強與轄區養老機構、村(居)民委員會的合作與交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醫防養融合新模式,讓老年人在醫療中享受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細致的關愛。”
近日,記者在城關區團結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區域見到了宋愛珍老人,她告訴記者:“我本來就有糖尿病,今年又確診了高血壓。這么多年,多虧了張大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關心和照顧,我的病情還算平穩。醫生護士們態度很好,非常熟悉我的情況,比去醫院方便。”宋愛珍是城關區團結新村街道居民,老人口中的張大夫就是團結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旭濤。
張旭濤告訴記者,中心對轄區3820名老人進行每年2次的醫養結合服務。為深入推進醫養結合工作,推進醫療衛生資源與養老服務機構的無縫對接,中心與愛照護養老服務中心、華邦美好家園養老服務中心開展簽約合作,每年定期為入住的老人提供免費體檢、健康指導、慢性病管理、中醫藥健康服務、健康教育,以及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等服務,實現了醫養結合中心與養老中心緊密銜接、融合發展,滿足了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 本報記者 劉曉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