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11時許,城關區砂坪村的幸福食堂助餐點飄出飯菜香,78歲的李桂蘭刷臉取餐;12時左右,七里河區閆桂芬老人按下智能呼救器,10分鐘后社區醫護人員上門問診;15時,焦家灣東社區“花開老年大學”里,鼓聲與笑聲交織……
這些場景,是蘭州社區養老的尋常一天,卻藏著這座城市破解老齡化難題的智慧。從“湊活過”到“品質享”,從“獨自愁”到“樂無憂”,蘭州的社區養老革新,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生活難題,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城市的溫暖與關懷。
截至2024年底,蘭州60歲及以上老人達101.47萬,占常住人口22.87%。面對高齡化、空巢化挑戰,蘭州以“家門口養老”為核心,打造設施、科技、醫養、精神、政策“五位一體”服務體系,讓老人從“養老”到“享老”,繪就出“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民生新圖景。
織密服務網絡社區一刻鐘圈定幸福半徑
“以前一個人在家,做飯總是湊合,現在下樓5分鐘到助老食堂,葷素搭配、軟爛適宜的營養餐才花10多塊,吃得舒服又放心。”在城關區雁園街道雁濱社區幸福食堂里,78歲的李桂蘭老人一邊吃著可口的午飯,一邊向記者念叨。每到飯點,這里總能看到不少像李奶奶這樣的老人,他們或是結伴而來,或是由工作人員送餐上門,臉上滿是滿足。
這樣溫馨的場景,正是蘭州“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建設成效的縮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64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10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510個村級互助幸福院,搭配養老助餐點,形成了覆蓋城鄉、銜接有序的養老服務骨干網絡。據市民政局統計,這些服務設施每月平均為老年人提供各類服務超50萬人次,讓“在家門口享受養老服務”從愿景變為現實。
作為蘭州市的主城區,城關區的探索尤為亮眼。該區25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已全部配備智能服務終端,自運營以來累計服務超1672.6萬人次。在位于三益大廈的鐵路東村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記者看到,60張養老床位整潔舒適,目前已有59位平均年齡82歲的全托老人在此居住。
“我們的25名護理員每天都像‘小跑’一樣忙,但看到老人滿意的笑容,再累也值。”中心負責人王艷介紹,護理團隊實行24小時值班制,每晚還要進行三次查房,確保老人安全。入住四年的樊淑琴老人拉著記者的手說:“這里設施好,護理員比親孫女還貼心,我現在身子骨硬朗,每天都樂呵呵的。”
在西固區蘭棉廠社區,1058平方米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則走出了特色助餐之路。中心結合老年人飲食特點,按節氣制定52套營養菜單,春天有薺菜餃子,冬天有羊肉暖鍋,既符合時令又兼顧健康。同時,中心組建了8人的送餐隊伍,為轄區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送餐服務,日均配送30至50份餐食,覆蓋了社區90%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多虧了他們,我不用再為吃飯發愁了。”92歲的獨居老人張大爺說,每次送餐員都會耐心叮囑他趁熱吃,還會順便查看家里的水電情況,讓他心里暖暖的。
科技賦能養老智能守護筑牢安全防線
“叮鈴鈴——”前段時間的一個中午,七里河區敦煌路街道老齡邦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警報突然響起。平臺工作人員何安琦立即查看系統,發現是四冶小區80多歲的閆桂芬老人觸發了智能網關一鍵呼救器。
“閆奶奶,您別急,我們馬上就到。”何安琦一邊通過系統與老人語音溝通,一邊聯系社區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趕往現場。
原來,閆奶奶在家照顧患有血液病的二兒子時,突然感到頭暈惡心,無力起身,情急之下按下了床頭的呼救按鈕。15分鐘后,社區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趕到家中,及時為閆奶奶進行了檢查和救治。
記者了解到,敦煌路街道自2023年起,已為轄區14戶高齡、獨居、失能等特殊老人家庭免費安裝了智能網關一鍵呼救器(臥室)、一鍵呼救墻貼(衛生間)以及紅外人體感應設備。
“這些設備與我們的平臺實時連通,老人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按下按鈕就能第一時間聯系到我們。”何安琦介紹,除了緊急呼救設備,平臺還為部分老人配備了智能穿戴通話手表、水浸報警器、燃氣探測器等。智能手表能實時監測老人的心率、睡眠和運動數據,一旦出現異常就會自動報警;水浸和燃氣探測器則能及時發現家中漏水、燃氣泄漏等安全隱患,為獨居老人筑牢安全防線。
在蘭州,科技賦能養老的場景遠不止于此。在草場街街道的“美麗蘭州·幸福食堂”,刷臉支付終端成了老人的新幫手。在砂坪村社區的幸福食堂助餐點,智能自助打餐設備更是讓老人眼前一亮。用餐者只需打卡綁定餐盤,自主選取菜品后,將餐盤放在智能結算設備上,系統就能自動識別菜品和價格,實現取餐即結算。
“以前打飯要排隊等人工算賬,現在自己選菜、自己結算,還能每種菜少取一點,多嘗幾種口味,選擇多了不少。”社區居民劉巧珍老人分享著自己的使用體驗。
安寧區的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則展現出更強的服務能力。該平臺整合了轄區養老服務資源,為734位“三無”、特困、失能、高齡老人建立了專屬服務檔案,提供上門助餐、助醫、助潔等服務。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累計完成4.2萬次服務工單,平均響應時間不超過20分鐘。“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要讓老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安心。”安寧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還將進一步升級平臺功能,讓智慧養老服務覆蓋更多老年人。而醫養的深度融合與社區家庭醫生簽約等現代化服務,則讓老年人享受到家門口基本的便利醫療服務。
精神滋養煥新老年大學點亮精彩生活
“咚!咚!咚!”伴隨著歡快的節奏,焦家灣東社區“花開老年大學”的非洲鼓課堂上,65歲的王一瓊和同學們正跟著老師的指令,認真地敲擊著鼓面。雖然臉上帶著汗珠,但王一瓊的眼神里滿是專注與活力。
“花開老年大學”是焦家灣東社區聯合蘭州老年大學設立的教學輔助點,自2023年開辦以來,已開設舞蹈、聲樂、非洲鼓、八段錦、書法等8門課程,每學期學費僅80至200元,深受老年人歡迎。
“我們辦學的初衷,就是想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社區黨委書記王潔介紹,為了讓課程更貼合老人需求,社區還會定期征求學員意見,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
在蘭州,像“花開老年大學”這樣的精神滋養平臺還有很多。雁西路社區組織開展了各類老年人社區學堂近十個課程,蘭通社區組建了合唱團、舞蹈團等13個老年社團,每周課程排得滿滿當當,還定期舉辦象棋比賽、書法展覽、社區運動會等活動;吳家園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開設免費聲樂課、書法課、交際舞課,利用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舉辦文藝匯演;銀灘花園社區打造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為老人提供琴棋書畫的活動空間……這些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讓蘭州的社區養老從物質保障向精神享受全面升級,讓老年人在社交中收獲歸屬感,在快樂中安享晚年。
政策精準托底多元模式激活養老活力
“社區養老要做好,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參與。”蘭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蘭州先后出臺養老相關的系列政策文件,從設施建設、資金補貼、人才培養等方面,為社區養老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安寧區的“8+3+1”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就是政策落地的典型案例。該區通過改建8個老年助餐示范點、建成3家“養老服務+老年助餐”示范機構、打造1個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構建起覆蓋全區的老年助餐網絡。
“我們對助餐點給予每張餐券3元的補貼,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運營,讓老人吃得實惠,企業也能可持續發展。”安寧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老年助餐點日均服務老人超2000人次,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
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為蘭州社區養老注入了強勁動力。華邦美好家園養老集團、瑞源康養等專業養老機構,承接運營了多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帶來了專業的管理經驗和服務團隊;蘭州農商銀行還與部分社區合作,開發線上點餐系統和刷臉支付終端,解決了老年人“點餐難、付款難”的問題;不少愛心企業還為養老服務設施捐贈物資,開展公益活動,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庭聯動”的多元養老格局。
本報記者顏娜實習生繆彩霞文/圖